2012-09-19
冬山鄉農會,農情覓宜主持人小昀,加入另一位主持人語襄,用旅行一起完成手扎方式記錄宜蘭的農特產品,冬山農會農特產品-菇菇茶米館有菇.米.茶,除了新鮮入菜外,野開發成為休閒食品,還有飲品,另外又開發成有機黑木耳飲,有機白雪耳飲。
2012-09-19
本集介紹如何前往合歡山,以及合歡山地區動植物生態、高山氣象、高山地理景觀、森林界線、高山步道的規畫、四季不同季節所應俱備的裝備與交通工具、合歡山地區相關設施與方針。
2012-09-19
本集介紹如何前往奧萬大,奧萬大國家森林遊樂區地理位置、氣候、四季景觀、名稱由來,以及沿途動、植物生態、瀑布群、變色葉植物、人工鳥巢箱、楓林區、松楓吊橋、松林區、愛玉子、森林教室等。
2012-10-20
浩瀚大洋,緊傍著高聳的山脈,蘇花公路是從斷崖間開鑿出來的的一線小道,它讓清水斷崖的自然絕景,呈現出人文風情,也像一個安全閥,阻擋來自外部的開發野心,封存住花蓮的山海美景。
2012-10-20
在四十五億年漫長的地球歷史中,地殼變動、氣候變遷,每個地質年代都有特定的物種領一時風騷,然後,後浪推著前浪,演化成功又能適應新環境的,成為新一代霸主。然而,有一個物種,以不變應萬變,熬過大滅絕,在冰河時期南遷到相對溫暖的台灣東部,隱居在人煙不至的懸崖絕壁上,生存至今。它是全世界僅存的十五種蘇鐵之一,堪稱台灣植物界的前朝遺老--台東蘇鐵。然而,這種曾經和恐龍同處一個世代的奇木,最近卻遭逢億萬年來首見的浩劫。
2012-10-20
台灣是個林木茂密的美麗之島,從平地到將近四千公尺的山區,生長著熱帶到寒帶的多樣植物,而全島百分之五十九的土地,都在森林覆蓋涵泳之下,豐富的森林資源,是台灣開發以來,經濟成長的重要養分。因為開發森林,林業單位不斷的改良伐木技術、集材和運材工具,而林業從業者聚居形成聚落,也使得運材小火車和大卡車,成了地區交通工具,這些都讓這個歷史悠久的產業,成為台灣常民生活的一部分。
2012-10-20
野生動物,有的兇猛靈動、充滿魅力,有的古錐逗趣、惹人憐愛。牠們的外型千奇百怪,表情千變萬化,讓人不由自主的想要把牠們圈養起來,放在身邊。然而,野生動物畢竟不是寵物,牠們很可能因為人類畜養寵物的欲望,而被迫離開野外,甚至遭到走私,遠渡重洋、流落異國他鄉,或者因為人類的輕忽以致受傷,永遠失去重回自然的能力所幸,政府秉著人道精神,在台灣各地設置了多所野生動物收容中心,安置身心受創,流落異鄉的寶貴生命。來到這裡的山林過客,天上飛的、地上爬的形形色色,牠們不需要付住宿費、也不必繳健保卡或保證金,更沒有親人的陪同,但言語不通的照護人員對住客和患者的醫療規格,和人類相比,一點都不遜色。牠們在收容中心接受照顧,等待重回野外,如果不適合野放,也會獲得妥善的照顧。這是野生動物生存權的提升,也展現人類珍愛生命、尊重自然的努力。
2012-10-20
森林,自古以來就和人類關係密切,過去,人們採伐林木供營建與生活所需,如今,又期待森林固著二氧化碳,減緩地球暖化和氣候變異。經過千百年來的砍伐干擾,森林不但需要休養生息,還需要適度的管理撫育,以便更有效率的繼續拯救人類、拯救地球。疏伐,可以促進森林的新陳代謝,讓那些固碳效率低、影響其它林木成長的樹木先退休,重新調整結構,讓森林常保青春活力。過去,這些疏伐木的經濟價值不高,林務單位處理起來頗傷腦筋,如今,這些略有缺陷的木材,經過適當處理,仍然能夠適材適所,繼續為這塊土地貢獻有用之身。和疏伐木一樣,被重新創造價值的還有無患子。
2012-10-20
竹子,款款搖曳,隨風擺動,它是華人文化中象徵意義最豐富的植物。人們愛竹虛心有節、耐寒挺拔,竹子也是歲寒三友和四君子當中最有親和力的植物。我們的生活當中,無論衣食住行,都少不了竹子。台灣得天獨厚,生產品質最好的竹材,擁有全世界最懂得竹子的業者,從各方面來看,我們都是全世界最適合發展竹產業的地方。然而,石油世紀來臨,生活中的許多竹製品被塑膠取代,大陸的廉價工藝品也重創台灣竹藝產業。台灣的竹產業於是另闢蹊徑,把傳統林業送進窯爐裡浴火淬煉,幻化為高科技產業,平凡的竹材一舉成為具有除臭、調濕、改善水質、遠紅外線和電磁波屏蔽功能的新材料。又或者,讓竹材經過複雜的燻烤過程,染上一身高貴的黝黑金亮,以防蟲防朽的強韌體質,成為工藝師創作的素材。
2012-10-20
高大的木麻黃擋住海風,讓海邊社區的居民過了幾十年安居樂業的日子;來來去去的水鳥,在農田休耕之後,成了居民的好朋友。台灣有很多這樣的小社區,人口外移、居民高齡化,在產業轉型之後,腳步有些遲疑,不知何去何從,社區林業也許是另一種安居鄉土的選擇。 竹南塭內社區和林業單位一起培育濱海防風植物、調查動、植物資源,他們重新認識鄉土,重燃生活熱情,也試著為社區發展找到新方向。台南縣大內鄉的曲溪社區,是一個歷史悠久、族群多元的老社區,推動社區林業以來,已經將社區裡一條傳統路徑,變身生態步道,這裡生長的岩生秋海棠是一種珍貴稀有的新種植物。
2012-10-20
大約從1960年代開始,美國的戶外活動者感受到人類進行的戶外活動,對環境造成的衝擊,於是在親近自然和保護自然的兩難之間,發展出無痕旅行的概念。到1980年代,美國政府的土地管理單位、林業署、學者、保育團體、戶外活動團體和戶外用品廠商落實無痕旅遊概念,共同推動「負責任的品質旅遊」,開始教導民眾,進行戶外活動時,對待環境的正確觀念。台灣的環境教育者早年提出只留足痕、只取鏡頭的呼籲,也是同樣理念下的產物。林務局在2001年開始推動全國步道系統建置計畫,無痕旅遊的概念也被考慮在內,2006年,通過票選,將國外簡稱為LNT〝Leave no trace〞,的概念,定名為「無痕山林」,台灣戶外活動於是進入新的進化階段。從2007年開始,林務局就引進美國國家戶外領導學校NOLS,以及無痕山林戶外倫理中心的課程標準,在台灣培訓高階教師,透過高階教師再培訓出種子教師,逐步影響台灣從事戶外活動的態度和行為。2009年歲末,有一群人正往山林裡去,在覆雪的白色山頭和滿地紅榨楓落葉的陪伴之下,來到海拔兩千多公尺的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,身體力行、學習如何落實和傳遞無痕山林的概念。
2012-10-20
台灣是婆娑之洋上的美麗島嶼,從海濱到高山,生長著多樣的植物,提供不同的野生動物棲息,構成龐複繽紛的自然生態。然而,數百年來人類快速開發,生長在平地的樹木被砍伐利用,失去立足之地,連帶的,平地的野生動物也大量消失滅絕。政府在幾年前開始推動平地造林,更計畫在八年內平地造林六萬公頃,同時在造林成功後,規劃出人類與森林和諧共生的綠色園區。